古龙曾说过:“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”,在武侠的世界,江湖的历险中,也许酒就像武功一样,不可或缺。古龙笔下的侠客们豪饮英雄酒,仗剑走天涯,而古龙自己却因豪饮而丧命,让人不仅唏嘘感叹。 不仅古龙的武侠小说深入人心,就连古龙的一生也富有传奇色彩,豪气干云,才华惊人;豪放洒脱,嗜酒如命,因疾病被医生告知不能再饮酒时,豪饮三天,大醉离世,在醉酒中解脱。 在古龙的武侠作品中,也不乏嗜酒如命之人,在《碧血洗银枪》中四公子之一的“白马”马如龙,就是一次能喝掉十几坛女儿红,最后喝到人事不省,饱受醉酒的折磨后,于是下定决心戒酒,也正是戒酒的这个决定救了自己一命,才在文中的开头在雪谷中没有喝酒家送来的酒,才免于被毒死。而江湖上的四公子中的两位沈红叶、杜青莲则因为嗜酒的爱好,被毒酒毒死。于是马如龙被“银枪”邱凤城设计诬陷,为证明自己清白,而经历了一段惊奇的、甚或戏剧性的经历。当大婉带着他找到丐帮的帮主肖五帮忙时,难以推辞又喝的人事不省。 看起来颇具传奇色彩的古龙一生,如果在王阳明的思想看来是不对的,尤其是醉酒离世。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当你的面前是美味的肥肉,那你出于本心就可以享用;但是当你身体有了疾病,医生告诫你不能吃肥肉,那你就要听从医生的意见,不要吃。推而广之,身体有疾,疾病复发,禁止饮酒时,就要不去饮酒。不顾自己身体安危与身体对抗的行为都是对人生不负责任的。不但如此,就是沉迷于某种事物或是爱好之中,也是有违天性的。老子的言论中也有“甚爱必大费”、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”。对于一些嗜好,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为了一时的享受,而一旦沉迷其中,难以自拔,就会被嗜好所控制,也许这些嗜好是酗酒、吸烟、赌博、沉迷游戏等等,一旦沉迷其中,就会难以自拔,犹如饮鸩止渴,越饮越渴。 这也就是做任何事情要致良知,要知行合一,不应逆天悖时。王阳明曾说“行为知之始,知为行之成”,也就是知和行是紧密结合,密不可分的,不能人为的把“知”和“行”割裂开来。诸如在孝顺父母这件事情,我们只要是心存孝顺父母的意念,或是有孝顺父母这样的想法,然后就会做孝顺父母的事情。而不是像朱熹“格物致知”的思想,如果是想要孝顺父母,得先对传统伦理道德系统的学习,然后才能去进行孝顺父母的行为。 如同在吃烤鸭这件事情上,如果是按照朱熹的思想,则是要在吃烤鸭之前,应该格物致知,烤鸭是如何做成的,放了何种原材料,经过了何种加工方式,经过了多少工序,也就是要一定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;而对于王阳明的思想,则是不管烤鸭的来源和工序,只需要怀着一份美好的心情把烤鸭吃掉就行。 尽管王阳明的思想很大程度是和朱熹的思想是相违背,当然王阳明最初也是按照朱熹的思想进行格物致知,见到什么事物都“格”一下,据说有一次,对着竹子“格”了三天三夜,什么都没发现,自己却病倒,思想上也陷入了困境,对格物致知产生怀疑,通过龙场悟道,最终突破了这种思想的束缚,建立起自己的学说,并且一生都在践行和传播着他自己的思想。而在生命的最后,当学生问他还有何遗言的时候,王阳明说道:“此心光明,亦复何言”。 王阳明并没有完全否定朱熹的思想,而是对他的学生说,朱熹的思想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,那些值得学习的地方要学习,如果觉得是错误的,就要抛弃。这也正是其难能可贵的地方,在发展和完善自己思想的同时,并不完全否认其他的思想,甚至能从其中汲取营养,也就是现在说的与时俱进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切要遵照自己的内心,要做到致良知。 如何是致良知呢,如何顺乎自己的内心呢,在这个过程中,不但是要在静中修炼,而且要在动态的具体事情中修炼,逐渐的体悟,在任何事情山都可以修炼。 每个人都有良知,即使是看起来十恶不赦之人也是有良知的。一次在抓到一个抢劫杀人犯,听说他态度非常蛮横,大有终有一死、夫复何惧之势头。狱卒都说这个人没有人性和良知,王阳明到狱中见到这个犯人,便说到天很热,把上衣脱下来吧,犯人脱下上衣,光着膀子,一脸满不在乎的表情。王阳明接着说,那把内衣内裤也脱了吧,这个看起来没有人性的犯人也坚决不同意这样做。王阳明于是对狱卒说到,即使是再没有人性的人,其实也是有良知的,也是有羞耻心的,只不过是这种良知被私欲、贪念、恶念所蒙蔽而已。 “无善无恶心之体,有善有恶意之动。知善知恶是良知,为善去恶是格物”。凡事要顺乎天理,顺乎人心,合时、合地、合人心,而不应该做违背天理、人心向背之事。也不要因为权势、权威等改变自己真实的内心,时刻的摒弃私心杂念,也会受益匪浅。 作者:王少明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