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入收藏 | 设为首页 | RSS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热点

从湖南沅江三中少年杀师案反思我们的教育

时间:2017-12-08 15:47:20  来源:  作者:

从湖南沅江三中少年杀师案,反思我们的教育


  1112日,湖南沅江市第三中学高三重点班47岁的班主任鲍某,在办公室里被自己16岁的学生小罗猛刺26刀后,因抢救无效死亡。而刺死他的小罗,是班上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,曾被死者关爱和器重有加。1113日,小罗已因涉嫌故意杀人罪被沅江市公安局刑事拘留。

   悲剧的直接起因,是因为1112日下午345分,别的班级大都已经开始放周假,鲍老师布置大家观看一部16分钟励志电影,并要求每人写一篇500字观后感才能离开。沅江三中实行封闭式管理,高三年级每个月会放2天月假,每周日下午放3小时周假,允许学生们到校外活动。一周唯一的三小时校外活动时间,被临时增加了两项任务,打算外出买东西的小罗感到心烦,他找班主任沟通,班主任说,不写就转到普通班,并把小罗叫到了办公室,罗某随身带着之前在网上买的弹簧刀。在办公室被老师批评态度不端正,还有最近的成绩起伏并要联系家长时,小罗做出了上述举动。

   类似小罗这样的学生杀师案,在我国已有多个先例,有人统计,过去十年经媒体报道的学生杀害老师的案件,就有十起,其中有9起是发生在初三或高三学期。本案最大的人间悲剧是,留下两个无辜的家庭,被父母寄以厚望的优等生沦落为罪犯,优秀教师还有一名与作案少年在同伴求学的女儿

   从法律的角度,行凶少年因为未成年人的身份,不会被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,或许十年有期徒刑足以。正是因为未成年人具有可塑性,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一直都是教育、感化、挽救的精神,减轻处罚应当是必然。然而,法律处罚不是最佳手段,更不是最终目的,是迫不得已的一种救济手段。未成年人犯罪,也从来都不是任何一方的责任,少年固然有罪,然而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,更重要的是,这名作案少年今后的人生能否回到正轨?留给我们普通的人,更多的是对教育的反思。

  少年行凶案、未成年少女杀婴案、高三学生跳楼自杀案,每个案件都有特殊性,但反映的共同特点都是未成年人对生命的轻视。而不尊重他人生命,部分原因是青少年本身就没发育出足够的同情心,深层次的根源是因为自己得到的爱和尊重不够。记得我在当检察官时办理的一起故意杀人罪,我问到行凶少年,那是一个人不是动物,你怎么看,他反问我,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?冷漠的表情、平静的语言,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。然而,在总结众多涉罪未成年的成长经历时,得出的结论是:这些少年要么认为父母给的爱太少,要么认为“爱太远”(留守儿童进入城市后涉违法犯罪问题)。这些无论是对自己生命的轻视,还是对他人生命的轻视,还是如今多发的校园欺凌事件,根本或许都是因为这些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积压了太多失望、愤怒、仇恨和不满,使得他们也习得了向弱势转移,也可能因一些小事的刺激变得“攻击性”特别强,由本来的受害者变为加害者。暴戾的种子一旦被种下,攻击倾向就容易滋生,而所有的攻击性行为,本质上都是在呼唤爱。

   什么样的爱,才能得到孩子的认可?有人用这样的话来总结被害老师的经历:我鞠躬尽瘁希望你出息,你心怀怨恨从来不感激。我顶着骂名严格要求你,你一言不合挥刀刺过去。何其悲哀的中国师生关系,得出结论:遇害的老师多半是教之严、责之重、爱之切的优秀教师。确实,被害老师的敬业精神是毋庸置疑的,这种精神能得到行业的认可,社会和家长的认可,但未必能得到孩子的认可。其实,尖子生小罗与老师之间的矛盾潜伏已久,虽然经常考班级第一名,但小罗对考重点大学并没有很大兴趣,只希望留在本地的一个二本学校,过轻轻松松的日子,这与老师和父母的期待背道而驰,老师和父母的爱和期望,被他视为心理负担,自己的想法得不到认可,更是积累了怨恨和愤怒,所有的情绪最终以极端的方式找到了出口。如果小罗的想法能得到家长和老师适度的尊重和认可,或许会是另一种结果。

  初为父母的时候,或许都懂得在孩子幼年时期给予爱和鼓励然,然而当有那么一天,如果我们也步入中年,人生的激情渐减,而且自认为自己的人生地图和世界观完美无缺,不需要修改,如何给予自己和孩子鼓励,或许是我们年轻父母都需要思考的。或许,时常质疑自己,允许别人甚至是我们的孩子来检验自己,也不失为一种学习和进步吧。


上一篇: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析 下一篇:无资质幼儿园何能长期“带病”生存?
来顶一下
返回首页
返回首页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推荐资讯
  • 物权期待权在司法实践中是如何实现
  • 关于王小盾性骚扰的十个假如
  • 送别【反贪即将转隶有感】
  • 先履行抗辩权与工程保修责任关系辩
  • 新形势下监察委的工作思路
  • 章太炎:白话与文言之关系
  • 买到的房屋与样板房不一致能否退房
  • 最全打官司攻略出炉!
  • 让“用心”成为一种习惯
  • 青年岳飞是如何炼成的?
  • 相关文章
      无相关信息
    栏目更新
    栏目热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