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要活在真实中,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,除非与世隔绝。一旦有旁人见证我们的行为,不管我们乐意不乐意,都得适应旁观我们的目光,我们所做的一切便无一是真了。有公众在场,考虑公众,就是活在谎言中”,《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。 其实无论是在生活中做真实的自己,还是人生的舞台上演好自己,都离不开角色,也离不开身份和定位,犹如每个人的标签一样,不管你愿意不愿意,都得在各种身份和定位之下,扮演好自己的角色,因为我们不可能与世隔绝,也不可能脱离社会。 身处其中,必然要有自己的身份,甚或是多个身份。有些身份是我们自生下来或是在成长中的必然角色,在年迈的父母面前,我们是孩子;在孩子面前,我们又是父母的身份;即便是在工作环境,还有各种职务身份等等,不一而足。有的角色和身份是在社会环境中,靠着争取得来的,这些有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,有的也确非如此。有的角色拼了命的挣来,意义却并非如此之大。 尽到自己的责任,演好自身的角色,这些都是情理之中,也本无可厚非。但有的人沉迷于某些角色当中,无法自拔。记得在一次出差中,大家谈起那些难以从角色中脱离的人和事,一单位的领导,退下来后,在家闷闷不乐,没人向他请示,也没人找他签字了。曾经大权在握的风光之感一扫而空,代之的是寂寞空虚,脾气也日益暴躁,在家经常无故发脾气。后来他的儿子、媳妇想出了一个办法,凡事都向他请示,出去买菜也要写好条子找他签一下字,这下领导心气顺了,很少发脾气了。 这无疑是在工作中扮演角色太深,忘记了真实的自己。而这些权利是处在那个位置上,赋予你的。离开这个位置,自然人走茶凉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如果人走茶不凉,倒是有点反常。而处在这个位置上,能够经常的察觉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,便能更好的反省自己的行为,而不至于脱离组织、脱离群众。 无论何种职务、何种身份,都逃不脱角色这个标签。如果不是真抓实干,自我提升,离开这个位置,必然是一无所有,失落异常。 在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里有这样一篇文章,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那个电影院打了个喷嚏,溅到了级别比自己高的官员头上,然后不停的道歉,最后被呵斥,回去后抑郁而终。尽管这是一种极端的反讽,但是也有现实的社会意义。契科夫在另一篇短文的结尾处写的“大部分人,争得一生,只是得到一个小的官位,一张属于自己的桌子”。 在封建社会,小的官位如此,其他的也是如此。权倾朝野的魏忠贤,被抄家后,将尸体扒出来斩首;富可敌国的和珅,也只是为下一任皇帝积攒着财富。 正应了《红楼梦》中的一首词,“陋室空堂,当年笏满床;衰草枯肠,曾为歌舞场。蛛丝结满雕梁,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。说什么脂正浓,粉正香,如今两鬓又成霜?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,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。金满箱、银满箱,展眼乞丐人皆谤。正叹他人命不长,那知自己归来丧!训有方,保不定日后做强梁,择膏粱,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!因嫌纱帽小,致使枷锁杠,昨怜破袄寒,今嫌紫蟒长;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,反认他乡是故乡,甚荒唐,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。” 在今天的社会各个领域莫不如此。 记得在一期节目中,唐国强曾喊话小鲜肉,要少参加娱乐节目,多钻研拍一些戏,塑造些经典的角色,等将来你不红的时候,至少人们还能记得你所塑造的角色。事实也是如此,诸如王刚成功塑造和珅的角色,唐国强塑造诸葛亮的角色等等。 青春易逝,韶光易老,无论是何种身份,何种角色,在全力以赴尽好职责的同时,抛开那些虚无飘渺的东西,多做一些自己兴趣所及的事情,充实和丰盈人生的经历。 (王少明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