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九大报告提出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时候,我家地的大部分刚刚转包给其他人家。 这是我今天回农村老家时才知道的。 “加上荒,三亩了,一年1200斤麦,北地给***了。” “湾里,两亩多,1000块钱,给那个***了。” “咱那地,可能打出来粮食。光北地,种麦,也能打两、三千斤……” 听得出,我爸妈心里有点不舍。但是,他们都已是古稀之年,身体不好,早已力不从心,不包出去谁种呢? “早都该包出去了,” 我说, “你们都这么大年龄了,虽说现在都是机器,可收、储的时候,还是可使哩荒。我又不能回来帮忙。我姐他们自己家的地还不想种呢,收的时候人家还得过来招呼,包出去就包出去吧。” 我和我姐并不考虑转包得值否。五亩地,即使能打五千家小麦、五千斤玉米,卖一万元钱,但扣除掉耕种、管理、收割等费用,又能赚多少呢? 在农村,只要不懒,有劳动能力,就算工地上干个小工,一天也能挣个百十块钱。更不用说,这几年我们那里兴收粮食,吃点苦,随便做个倒卖或者加工,一年都赚好几万。 对比一下,谁还会把主要精力放在种地上面?对大多数的农村人来说,主业早已转移到做生意或打工上面去了。种地撑死了只是个副业,而且是不影响赚钱主业的副业。 只有家里有农业机械、农忙时靠给别人播种、收割的人,因为不需要增加多大的成本,才可能有意愿转包别人家的土地。但这往往还得有个前提,就是包成之后,土地能连成一整片儿。只有这样,才能最大限度降低灌溉、除草等田地管理上的成本,集中并扩大农业的收益。 上轮土改我们村里分地,公平起见,每家都是南地、北地、西地……好几块儿,并不集中在一起,土地想顺利转包出去并不容易。 几年前,我妈身体出现问题,我家又没人带孩子,想着把地转包出去一部分,把我爸妈接到城里,但地太分散,一直找不到愿意承包的人。这一次地能够包出去,多亏县里将农贸市场南移到了我们村的北边,而我家的地刚好离井较近,方便灌溉种菜,人家才考虑包下的。 可是我妈却说:“守着地,还有点盼头儿。没了地,手里靠什么有个抓挠?” 这确实是个问题。 像我爸妈他们这样,只能依靠土地获得收入的,都是六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身体不好、干不成什么活儿的人。其他人,四、五十岁的,农业只是保证家里有啥做饭、不用额外买多花钱的副业。 至于我这样80年以后出生的所谓年轻人,因为家里地本来就不多,加上农业又逐步机械化,说是长在农村,却基本上没摸过农具,根本吃不了干活儿的苦。能考上大学的,早已逃离;不得已留在家里的,也想着出去干个什么的,种地连副业都不是。 毕竟,再怎么机械化,农活儿还是苦的;粮食价格再怎么高,农业的收益还是低的。 所谓“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”,那不过是经历过自然灾害、对饥饿有着难以磨灭记忆一代人的执念。就像我爸妈,也只有他们才会对土地有点感情和留恋。其他人,土地只是一份个人财产而已,只要免税不被收回,种什么怎么种甚至种不种还有多少人真会在意? 2026年,上轮土地承包到期,再延长三十年。只是,村里的地,有的已卖掉分钱给了承包人,有的承包人在上面盖了居住的房屋,早就如同私有了。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晓民之声(ID:vocnxm),阅读更多精彩文章

|